中国大手笔采购阿根廷大豆引发美国强烈反应,美方施压阿方远离中国 近日,一则关于中国采购阿根廷大豆的消息在国际市场引发轩然大波。9月22日,阿根廷政府宣布暂停大豆出口税后,中国企业迅速行动,在短短48小时内就签下了超过227万吨的大豆采购订单,创下了新的交易纪录。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后,立即引起了特朗普政府的高度关注。
9月24日,美国政府紧急出手,向阿根廷政府施压,要求其取消与中国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。这一连串事件背后,折射出中美两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。 作为美国大豆的传统最大买家,中国市场的转向让美国农业界深感忧虑。数据显示,在新销售季开始后的两周内,中国尚未订购任何一船美国大豆,这是20年来的首次。美国中西部的大豆农场主们正面临仓库爆满、销路不畅的困境,中国转向阿根廷的大规模采购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。 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交易背后还牵涉到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。2023年,中阿两国续签了高达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,这为阿根廷提供了重要的外汇支持,也为两国贸易提供了稳定的金融渠道。正是得益于这一协议,中国企业才能如此迅速地完成采购。 美国方面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在与阿根廷代表团的会谈中,美方明确表示,如果阿根廷新总统米莱不与中国保持距离,美国将不会提供财政援助。这种赤裸裸的威胁手段,显示出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施压来干预国际贸易关系。 然而,从现实情况来看,阿根廷很难完全按照美国的要求行事。虽然米莱在竞选期间曾发表过对华强硬言论,但执政后不得不面对现实:中国不仅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,更是其最大的进口来源国。2023年,两国贸易额达到174亿美元,其中大豆贸易占据重要地位。 更重要的是,中阿货币互换协议为面临外汇短缺的阿根廷提供了关键支持。如果切断与中国合作,阿根廷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。因此,米莱政府不太可能为了迎合美国而牺牲本国经济利益。这一事件反映出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的复杂性。美国试图通过施压手段维持其市场地位,但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联系已经密不可分。中国在南美市场的持续深耕,正在改变传统的贸易格局。长远来看,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